首页 > 历史军事 > 1635汉风再起 > 第二五九章 日益扩展的齐日贸易

第二五九章 日益扩展的齐日贸易(1/3)

目录

1682年10月10日,江户。

延宝三年(1675年)发生的齐国入侵事件,在整个日本国内引起了剧烈的震动。不论是以天皇为首的御卿公家,还是以德川氏为首的幕府首脑,乃至各地藩国大名,从未想过,一个远在数万里之外的“蛮夷之国”,竟然真的敢组织一支远征舰队,侵入日本国土,并且还以摧枯拉朽的方式连续击败幕府数万大军,最后逼得幕府不得不割地求和。

要知道,一千多年前,我日本虽然在朝鲜白江口惨败于当时的大唐帝国,但那完全是因为自身实力不足,根本无法抗击处于鼎盛时期的大唐王朝。即使如此,大唐在灭亡百济之后,也并未出兵惩罚日本,反而继续与之保持联系。后来,甚至还允许日本派遣大量的遣唐使,全面学习大唐先进的文化和政治,以及经济领域的先进经验和技术,继而大大促进了日本整体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可谓是因祸得福。

及至四百多年前,野蛮的蒙古帝国为了征服日本,两次跨海来攻,其势汹汹,日本几欲面临亡国灭族之险。但天可怜见,神佑日本,两股“神风”降临,尽摧敌军,使得日本免遭破国之祸。

九十多年前爆发的庆长·文禄之役,大明官军英勇抗击,多次击败入朝日军,让丰臣秀吉进取朝鲜,继而征服大陆的欲望彻底破灭,太阁为此忧郁而死,让这场宏大的战争无疾而终,匆匆落下帷幕。

纵观上述几场对外战争,日本虽有两次较大的失利,但也有一次辉煌胜利。而且,日本在这几场战争当中,本土均未遭到大规模的侵入,更未曾有过割地赔款的屈辱经历。

然而,“延宝之役”当中,齐国不仅攻占了日本最大的商业中心——大坂,而且还挥兵杀入京畿地区,破奈良,陷京都,俘天皇,最后于大坂、上总国(今日本千叶市),两败幕府大军,兵临江户。

不堪再战的德川幕府,只能被迫向齐国求和,然后签订了那份丧权辱国的《江户条约》,由此让神国陷入“黑暗”和“沉沦”之中。

随后数年间,大量的齐国工业制成品蜂拥进入日本市场,几乎摧毁了处于“襁褓”之中的日本手工业,使得城市中大量的手工业者纷纷陷入破产境地,沦为游民和乞丐。

在战争前,日本的出口和进口分别仅有七十五万汉洲银元和六十八万汉洲银元,整体贸易额不过一百四十余万汉洲银元。

而战后第二年,日本出口达一百八十五万汉洲银元,进口达一百九十万汉洲银元。而到了去年,出口剧增至五百四十万汉洲银元,进口为六百一十万汉洲银元。六年间,出口增长倍,进口增长近9倍,贸易总额增长了8倍。但让日本忧心忡忡的是,随着贸易额的增长,日本的贸易逆差,也开始逐渐加大,金银外流持续增加。

从开港之时起,生丝一直占据日本出口商品的首位,占整个贸易出口额的五到六成,位于第二位的是茶叶,占一成五到两成,处于第三位的则是硫磺,虽然出口量极大,但因为价格低廉,仅占出口额的一成。

其实,在日本,还有一项隐形的出口货物,即黄金。日本的金银兑换比率严重偏离于“国际行情”,使得大量金币(小判)外流。不过,两年前,幕府及时发现了这个贸易漏洞,通过货币改铸,使金银兑换率已经与“国际行情”趋于相等,让众多的货币投机商人扼腕不已。

面对汹涌而来的外国商品,以及国内出现的剧烈变化,日本的文人学者和公卿大名等官员在如何处理对外关系上,出现了许许多多的争论和主张。但概括起来,无非有三种观点。

其一,为攘华排夷。所谓“攘华排夷”,就是“保持东照、大酋(即德川家康)二公的旧典,千万勿使华寇(即齐国)夷狄靠近。若华寇、夷狄欲侵入神国,须毫不犹豫予之击退,令其受尽苦头,以弘扬我神国之武威于海外。”

为此,作为驱赶华寇、夷狄之术,无论如何应当尽力加强铁炮舰船的武备,以天皇为帜,以公方(幕府)为总领,万众一心、齐心协力护卫神国。

这种观点虽然还没有特别地将“攘华排夷”与“尊王”结合起来,但在许多有识之士内心是有这样的期待,在号召国中民众为国防献身时,自能统一人心,激起民众“尊王”之欲。

其二,为消极开放国门,以拖待变,缓缓图之。这种观点认为,“可以主张与华寇、夷狄贸易往来,以免神国无端遭敌人入寇之虞。暂且应允与他国进行贸易以安抚其心,在此期间,加强我神国武备,待我方具有与之抗衡的力量时,在行中断贸易,并以武力驱之。”

许多日本学者认为,这种观点无非就是一种拖延战术,其目的是要恢复原先最为严格的锁国状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新书推荐: 极品县令杨玄辰 重生归来我携皇叔谋山河卫清晏时煜的小说全文免费阅读无弹窗 温颜司墨衍 陆总要乖苏小姐又去滴血认亲了 被读心后疯批千金人设崩了 苟到炼气10000层飞升回地球李远道陈言柒的小说全文免费阅读无弹窗 苟到炼气10000层飞升回地球李远道陈言柒 灯花笑 心声暴露后疯批千金作成小心肝 被读心后疯批千金人设崩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