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中国历代文学精华 > 第三章隋唐五代文学

第三章隋唐五代文学(1/5)

目录

初唐四杰

“初唐四杰”是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四杰”的诗文虽未脱齐梁以来绮丽余习,但已初步扭转文学风气,他们是唐代文坛上新旧过渡的人物。

王勃(07年),字子安,是“初唐四杰”之首。王勃的祖父王通是隋末著名学者,号文中子。父亲历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等职。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授朝散郎。乾封初(年)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随即出游巴蜀。咸亨三年(7年)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上元二年(7年)或三年(7年),王勃南下探父,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王勃的诗赋风格清新,他在7岁时所写的《滕王阁诗序》是词赋中的名篇,序末所附的《滕王阁诗》则是唐诗中的精品。至于他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更是公认的唐诗极品,其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成为渗透古今撼动人心的千古名句。

杨炯(约09年),弘衣华阴(今属陕西)人,吏治以严酷著称,卒于官,世称杨盈川。杨炯以边塞征战诗著名,所作如《从军行》《出塞》《战城南》《紫骝马》等,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气势轩昂风格豪放。其他唱和纪游的诗篇则无甚特色,且未尽脱绮艳之风。

卢照邻(约9年),字升之,自号幽忧子。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县)人。据说他晚年不堪病痛折磨,含悲怀愤,竟然投水而死,令人扼腕不已。

骆宾王(约087年),字观光,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又与富嘉谟并称“富骆”。在“四杰”中,他的诗作最多。尤擅七言歌行,名作《帝京篇》为初唐罕有的长篇,当时以为绝唱。骆还曾久戍边城,写有不少边塞诗,豪情壮志,见闻亲切。唐中宗复位后,诏求骆文,得数百篇。

“初唐四杰”是当时官小而名大,年少而才高的诗人,他们在初唐诗坛的地位很重要,上承梁陈,下启沈宋,其中卢骆长于歌行,王杨长于五律。后人所说的声律风骨兼备的唐诗,从他们才开始定型。

在唐诗史上,他们是勇于改革齐梁浮艳诗风的先驱。唐太宗喜欢宫体诗,写的诗也多为风花雪月之作,有很明显的齐梁宫体诗的痕迹。大臣上官仪也秉承陈隋的遗风,其作风靡一时,士大夫们争相效法,世号“上官体”。

在齐梁的形式主义诗风仍在诗坛占有统治地位的时候,“四杰”挺身而出,王勃首先起来反对初唐诗坛出现的这种不正之风,接着其余三人也都起来响应,一起投入了反对“上官体”的创作活动之中。

他们力图冲破齐梁遗风和“上官体”的牢笼,把诗歌从狭隘的宫廷转到了广阔的市井,从狭窄的台阁移向广阔的江山和边塞,开拓了诗歌的题材,丰富了诗歌的内容,赋予了诗歌新的生命力,提高了诗歌的思想意义,展现了带有新气息诗风,推动初唐诗歌向着健康的道路发展。他们的诗尽管未能摆脱南朝风气,但其诗风的转变和题材的扩大,预示了唐诗未来的发展方向,他们是真正的唐诗的“揭幕人”。

“初唐四杰”为五言律诗奠定了基础,并且使七言古诗发展成熟。所以“初唐四杰”在发展诗歌形式上的成就,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他们在文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

陈子昂(9700年),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他的作品有《感遇》《登幽州台歌》《陈伯玉集》传世。

陈子昂青少年时家庭较富裕,轻财好施,慷慨任侠。成年后始发愤攻读,博览群书,擅长写作。同时关心国事,要求在政治上有所建树。然而当他从家乡四川来到长安,准备一展鸿鹄之志时,却四处碰壁,怀才不遇,令他忧愤交加。

岁那年,陈子昂进士及第,官麟台正字,后升右拾遗,直言敢谏。时武则天当政,信用酷吏,滥杀无辜,他屡次上书谏诤。武则天计划开凿蜀山经雅州道攻击生羌族,他又上书反对,主张与民休息。他的言论切直,常不被采纳,并一度因“逆党”反对武则天的株连而下狱。

垂拱二年(8年),曾随左补阙乔知之军队到达西北居延海张掖河一带。万岁通天元年(9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叛乱,又随建安王武攸宜大军出征。

两次从军,使他对边塞形势和当地人民生活获得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圣历元年(98年),因父老解官回乡,不久父死。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加以迫害,使其冤死狱中。

在文学方面,陈子昂针对初唐的浮艳诗风,力主恢复汉魏风骨,反对齐梁以来的形式主义文风。他自己的创作,如《登幽州台歌》《感遇》等共8首诗,风格朴质而明朗,格调苍凉激越,标志着初唐诗风的转变。

陈子昂的诗歌创作,在唐诗革新道路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卢藏用说他“横制颓波。天下翕然质文一变”(《陈伯玉文集序》)。宋刘克庄《后村诗话》说:“唐初王杨沈宋擅名,然不脱齐梁之体,独陈拾遗首倡高雅冲淡之音。一扫六代之纤弱,趋于黄初建安矣。”金元好问《论诗绝句》也云:“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都中肯地评价了他作为唐诗革新先驱者的巨大贡献。

总之,陈子昂的诗歌,以其进步充实的思想内容,质朴刚健的语言风格,对整个唐代诗歌产生了巨大影响。

此外,陈子昂在散文革新上也是有功绩的。他文集中虽然也还有一些骈文,但那些对策奏疏,都用的是比较朴实畅达的古代散文,这在唐代,也是开风气之先。所以唐代古文家萧颖士梁肃韩愈都对他有较高的评价。

孟浩然(8970年),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代表作有《春晓》《过故人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等。

孟浩然具有侠客心肠,自小喜欢读古人节义事迹,并且身体力行,到处为人排难解纷,也因此结交了各阶层的朋友。他也喜好读书,想一展抱负,可惜一直没有适当的机会,满腹经纶的他颇为灰心,在失望之余,遍游江南,最后回到故乡,在附近的鹿门山隐居。

隐居一段时间,又想有所作为,因而到长安寻觅机会。他的诗得到了很高的评价,名声一时传遍京师,可惜在仕途方面却阻碍重重,始终得不到朝廷重用,孟浩然受到莫大的打击,只得失意的回到鹿门山,悠游山水间。之后虽有一两次机会,但可惜都没能施展才能。

740年,好朋友王昌龄来到襄阳,此时孟浩然背上生疽,己经快痊愈了,医生叮咛不可吃鱼虾等食物,可是老朋友相聚,饮酒聊天,无比欢乐,孟浩然竟忘了忌讳,吃了鲜鱼,结果病毒发作死亡,活了岁。

从孟浩然的生平经历看,他除了晚年大约一年时间被辟为幕僚之外,终其一生可说是布衣诗人。然而,孟浩然并非无意入仕之人,他与盛唐其他诗人一样,怀有济世的强烈愿望。他的诗受南朝诗风的影响,清新脱俗,深得当时及后世盛誉;其亦仕亦隐的情怀也让后人评说不已。

孟浩然和王维合称为“王孟”,其诗虽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造诣,而且是继陶渊明谢灵运谢眺之后,开盛唐田园山水诗派之先河。孟诗不事雕饰,清淡简朴,感觉亲切真实,生活气息浓厚,富有超妙自得之趣。如《秋登万山寄张五》《过故人庄》《春晓》等篇,淡而有味,浑然一体,韵致飘逸,意境清旷。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其诗今存00余首,大部分是他在漫游途中写下的山水行旅诗,也有他在登临游览家乡一带的万山岘山和鹿门山时所写的遣兴之作,还有少数诗篇是写田园村居生活的。

山水景物是南朝诗歌最重要的题材,经历长期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到孟浩然,山水诗又被提升到新的境界,这主要表现在:诗中情和景的关系,不仅是彼此衬托,而且常常是水乳交融般的密合;诗的意境,由于剔除了一切不必要不协调的成分,而显得更加单纯明净;诗的结构也更加完美。

孟浩然山水诗的意境,以一种富于生机的恬静居多。但是他也能够以宏丽的文笔表现壮伟的江山,如《彭蠡湖中望庐山》中:“太虚生月晕,舟子知天风。挂席候明发,渺漫平湖中。中流是匡阜,势压九江雄。黤黕凝黛色,峥嵘当曙空。香炉初上日,瀑布喷成虹……”清人潘德舆以此诗和《早发渔浦潭》为例,说孟诗“精力浑健,俯视一切”(《养一斋诗话》),正道出了其意兴勃郁的重要特征。

王昌龄(约987年),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籍贯有太原京兆两说。他的代表作品有《出塞》《从军行》《闺怨》等。

家境比较贫寒的王昌龄,早年进士及第,然后当上校书郎。后来,王昌龄选博学宏词科,超绝群伦,于是改任汜水县尉,再迁为江宁丞。不久他写了一篇《梨花赋》讽刺权贵,因文致祸,此后就连遭贬谪。

王昌龄曾游襄阳,访著名诗人孟浩然。据说孟浩然之死和王昌龄还大有干系,前文已述。在这一时期,王昌龄又结识了大诗人李白,有《巴陵送李十二》诗。与孟浩然李白这样当时第一流的诗人相见,对王昌龄来说,自是一大乐事,可惜与孟浩然一见,竟成永诀;与李白相见,又都在贬途当时李白正流放夜郎。王昌龄离京赴江宁丞任时已与诗人岑参相识,岑参有《送王大昌龄赴江宁》诗,王昌龄也有诗留别。途经洛阳时,又与綦毋潜李颀等诗人交游,也都有诗为证。

作为盛唐诗坛著名诗人的王昌龄,当时即名重一时,被称为“诗家夫子王江宁”。因为诗名早著,所以与当时名诗人交游颇多,交谊很深,除了与李白孟浩然的交游外,还同高适綦毋潜李颀岑参王之涣王维储光羲常建等都有交流。他因数次被贬,在荒僻的岭南和湘西生活过,也曾来往于经济较为发达的中原和东南地区,并曾远赴西北边地,甚至可能去过碎叶(在今吉尔吉斯)一带。因他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广泛的交游,对他的诗歌创作大有好处。

王昌龄擅长七言绝句,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如《出塞》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慨叹守将无能,意境开阔,感情深沉,有纵横古今的气魄,确实为古代诗歌中的珍品,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又如《从军行》等,也都为脍炙人口的名作。反映宫女们不幸遭遇的《长信秋词》《西宫春怨》等,格调哀怨,意境超群;抒写思妇情怀和少女天真的《闺怨》《采莲曲》等,文笔细腻生动,清新优美。送别之作《芙蓉楼送辛渐》同样为千古名作。沈德潜《唐诗别裁》说:“龙标绝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

王昌龄的边塞诗充分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同时也深深蕴含了诗人对下层人民的人文关怀,体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王昌龄在写作方式上擅长以景喻情,情景交融。这本是边塞诗所最常用的结构,但是诗人运用最简练的技巧,于这情境之外又扩大出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在最平实无华的主题之中凝练出贯穿于时间与空间中永恒的思考,最具代表的就是《出塞》。

高适岑参并称为“高岑”,这始于他们的好友杜甫《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高岑殊缓步,沈鲍得同行。”意思是说,他们两人成名均较晚,但才学堪比沈约鲍照。

高适(7007年),字达夫仲武,沧州(今河北省景县)人,居住在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带。他的诗直抒胸臆,不尚雕饰,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大多描写边塞生活。著有《燕歌行》《除夜作》等。

高适少孤贫,有游侠之气,曾漫游梁宋,躬耕自给,加之本人豪爽正直的个性,故诗作反映的层面较广阔,题旨亦深刻。高适的心理结构比较粗放,性格率直,故其诗多直抒胸臆,或夹叙夹议,较少用比兴手法。如《燕歌行》,开篇就点出国难当头,突出紧张气氛:“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结尾处直接评论:“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既有殷切期待,又有深切感叹,含蓄而有力。

高适诗歌的注意力在于人而不在自然景观,故很少有单纯写景之作,常在抒情之时伴有写景的部分,因此这景常带有诗人个人主观的印记。《燕歌行》中用“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勾划凄凉场面,用大漠枯草孤城落日作排比,组成富有主观情感的图景,把战士们战斗不止的英勇悲壮烘托得更为强烈。

岑参(7770年),荆州江陵(现湖北江陵)人。出身于官僚家庭,曾祖父伯祖父伯父均官至宰相。父亲也两任州刺史,但父亲早死,家道衰落。他自幼从兄,遍读经史。0岁至长安,献书求仕。以后曾北游河朔。0岁举进士,授兵曹参军。

岑参的诗题材很广泛,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且气势宏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都是岑参边塞诗中杰出的代表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可以说是和前两诗鼎足而立的杰作。自出塞以后,在安西北庭的新天地里,在鞍马风尘的战斗生活里,他的诗境空前开阔了,爱好新奇事物的特点在他的创作里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成为他边塞诗词的主要风格。

高适岑参都积极进取,但长期功名失意,一再出塞谋求报国立功,对仕途坎坷和边塞生活有着深刻的体验。他们以边塞战争塞上风光和仕途艰难为题材,善于运用七言古诗等体裁,表现报国安边治国安民的壮志和奋发进取的精神,或抒发怀才不遇功业无成的悲愤。其诗意气豪迈,情辞慷慨,奇偶相生,手法多样。这是他们的共同之处。有所不同的是,岑参的诗词更多地描写边塞生活的丰富多彩,而缺乏高适诗中那种对士卒的同情。这主要是因为他的出身和早年经历和高适不同。

李白(707年),字太白,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受道家影响较深,诗有仙气,人称“诗仙”。他是唐代诗坛的代表人物,又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白出生于盛唐时期,岁时随父迁居四川彰明县的青莲乡,故号青莲居士。开元年(7年),李白出蜀远游。李白在蜀中漫游时,曾登峨嵋青城等名山,写下了《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和《峨嵋山月歌》等诗篇,显露出了李白早年的才华。

当时,80余岁的著名诗人太子宾客贺知章在长安与李白相会,遂称其为“谪仙人”,经过贺知章的褒扬,李白的名声顿时传遍京师。唐玄宗非常隆重地召见了他,但玄宗只是十分欣赏他的诗句,将他当作个点缀“太平盛世”的文学侍从,任命他为“供奉翰林”,却没有任何实际职位。

一日,唐玄宗李隆基与宠妃杨玉环在沉香亭赏花,召翰林李白吟诗助兴。李白酒醉,命宦官高力士为其磨墨拂纸,即席写就《清平调》三首,李隆基看了诗很高兴,赐饮。李白借着酒劲,叫高力士为他脱靴,加以奚落。高力士是大太监,靴是给他脱了,但从此记恨在心。后来他在杨玉环面前捣鬼,诋毁李白。原来李白有一首诗云“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在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诗中所用的典故飞燕,是赵飞燕。本来李白是用飞燕新妆比喻名花凝香,并没有讽刺杨贵妃的意思。高力士却说诗中的赵飞燕就是指杨贵妃,是故意侮辱她。杨贵妃“恍然大悟”,非常恼火,便在玄宗面前讲了李白的坏话。

李白渐感自己政治理想的破灭。同时,他那种“揄扬九重万乘主,谑浪赤墀青琐贤”的傲然态度也令权贵们嫉妒与恼怒。因而权贵们对其百般谗毁,玄宗也逐渐疏远李白。李白意识到“谗惑英主心,恩疏佞臣计。彷往庭阙下,叹息光阴逝”,于是上书请求回乡,玄宗很快赐金放他回去了。

7年,李白准备跟着李光弼追击史朝义,但因病中途返回。第二年他在当涂(今属安徽)其堂叔李阳冰家中因饮酒过度醉逝。

李白诗歌散失不少,今尚存900多首,内容丰富多彩。李白一生关心国事,不满黑暗现实,希望为国立功,他的《古风》9首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品。李白还有不少诗篇,表现了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同情,这种内容常常结合着对统治者的批判。他的一部分乐府诗,反映妇女的生活及其痛苦,其中着重写思妇忆念征人,还写了商妇弃妇和宫女的怨情。

李白的诗歌是盛唐气象的典型代表。诗人终其一生,都在以天真的赤子之心讴歌理想的人生,无论何时何地,总以满腔热情去拥抱整个世界。如果说,理想色彩是盛唐一代诗风的主要特征,那么,李白是以更富于展望的理想歌唱走在了时代的前沿。李白诗歌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代韩愈李贺,宋代欧阳修苏轼陆游,明代高启,清代屈大均黄景仁龚自珍等著名诗人,都在不同程度上从李白的诗歌中汲取营养,进行创作。

王维(公元707),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后迁至蒲州(今山西省永济)。代表作有《渭川田家》《终南别业》《鹿柴》《竹里馆》《渭城曲》《山居秋暝》等。

王维幼年聪明过人。岁时,去京城应试,由于他能写一手好诗,工于书画,而且还有音乐天赋,所以立即成为京城王公贵族的宠儿。

出仕后,王维利用官僚生活的空余时间,在京城的南蓝田山麓修建了一所别墅,以修养身心。该别墅原为初唐诗人宋之问所有,那是一座很宽阔的去处,有山有湖,有林子也有溪谷,其间散布着若干馆舍。王维在这时和他的知心好友过着悠闲自在的生活。这就是他的半官半隐的生活情况。

一直过着舒适生活的王维,到了晚年却被卷入意外的波澜当中。天宝十四年(7年)爆发了“安史之乱”。在战乱中他被贼军捕获,被迫当了伪官。而这在战乱平息后却成了严重问题,他因此被交付有司审讯。幸在乱中他曾写过思慕天子的诗,加上当时任刑部侍郎的弟弟的求情,才得免于难,仅受贬官处分。其后,又升至尚书右丞之职。

无论是边塞诗山水诗,还是律诗绝句等,王维都有流传后世的佳篇。苏轼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确实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宏伟,或者是边疆关塞的壮阔荒寒,小桥流水的恬静,都能准确精炼地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着墨无多,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

王维的大多数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还流露出了闲居生活中闲逸的情趣。诗人特别喜欢表现静谧恬淡的境界,有的作品气象萧索,或幽寂冷清,表现了对现实漠不关心甚至禅学寂灭的思想情绪。王维的写景诗篇,常用五律和五绝的形式,篇幅短小,语言精美,音节较为舒缓,用以表现幽静的山水和诗人恬适的心情,尤为相宜。

王维的创作才能是多方面的。他的五律和五七言绝造诣最高,同时其他各体也都擅长,这在整个唐代诗坛是颇为突出的。他的七律或雄浑华丽,或澄净秀雅,为明七子所师法,七古《桃源行》《老将行》《同崔傅答贤弟》等,形式整饬而气势流荡,堪称盛唐七古中的佳篇。散文也有佳作,《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清幽隽永,极富诗情画意,与其山水诗的风格相近。

杜甫(7770年),字子美。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他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人称“杜少陵”;又因居成都时世交严武(官居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举荐他做过节度参谋捡校工部员外郎,故又称“杜工部”。是唐代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自幼聪慧,0岁起便开始了他长达十余年的漫游生涯。他离开洛阳,沿着运河,过了长江。秀美的江南风光,丰富的文物古迹,开阔了杜甫的眼界。然后,他回到洛阳又北上,游览了齐赵(在现在山东省和河北省南部)大平原,登上了泰山。这两次漫游是杜甫一生中最如意的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新书推荐: 重生后恶毒闺蜜求饶了 苏婳顾北弦 从青铜门开始长生不死 与前男友在婚礼上重逢 致命打击:枪火游侠佣兵路 仙工开物 影视科技:我七岁打造了机械永生 让你写家庭,你在现场写教父? 快穿:清冷女配撩疯反派失控索吻 气运被夺?小师妹摆烂带飞全宗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