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永不解封的档案 > 第五十九章 准备袭前的准备工作

第五十九章 准备袭前的准备工作(3/3)

目录

他现在思考的是,待会要花多长时间来袭击这里。

到现在为止,林凡还没有发现守卫这个机场的高炮阵地。

这不是一件好事!

一般来说,机场配高炮,就像好酒配花生一样的不可或缺。

林凡决定沿着这跑马场多侦察一会儿。

反正这个时间闲着也是闲着,还不到进入阵地的时候。

林凡已经找到了至少三个可以当做炮兵阵地的地方。

至于守卫这个机场的鬼子,林凡也已经大致有一些了解。

这里守卫的鬼子数量真的不多,暴露出来的鬼子不到一个中队。

林凡想想这里紧邻黄埔江,不远处就是鬼子的军舰,也就能够理解了。

如果有人想在这里攻打鬼子的机场,十分钟军舰上的飞机就可以在头顶上面扔炸弹下来了。

有了飞机的指引,舰炮也会同步砸下来。

附近的鬼子增援过来的时间,不会超过三十分钟。

林凡绕着整个机场外面,走完一圈后,终于找到鬼子保护这个机场高炮阵地。

这块阵地竟然是在江边!

受到了黄埔江上鬼子军舰的直接保护。

林凡能够想像得到,如果鬼子的这个炮兵阵地受到攻击的时候。

来自江面上的打击有多么的直接迅速。

林凡已经在思考:今晚这一波应该怎么打?

想要再来一场虹桥机场战斗的复刻,已经是不现实的了。

这里实际上是鬼子的心脏区域,受到军舰保护的。

难怪国军能够容忍鬼子的机场,就在他们触手可及的地方。

国军也是拿这个临时机场毫无办法,也只是悄悄偷打过了两炮过来。

打一炮就跑的策略完全正确,坚持的时间长了,就要接受鬼子航母舰队炮火的洗礼了。

可惜的是国军没有林凡这样的神炮手,偷袭的效果最多也只是出气,并不能够达到战略目的。

回到特种连这个大家庭里面,士兵们有些在擦拭武器,有些在锻炼身体,有些据枪练习瞄准。

这就很让林凡高兴了,士兵们能够自觉地保养武器,锻炼身体,学习技能。

自觉学习的效率是最好的。

战前十人会议再一次召开,林凡觉得最终决定自己做,战前会议十人开,一点毛病也没有。

每一个人都知道自己的位置,目标,能够很好,很快速地做出最正确的应对。

林凡在地上把机场周围的情况讲解了一遍。

又把自己侦察到的鬼子布局全部指出来。

今晚这一仗,袭击还要容易些,撤退很不好做。

如果找不到一条好的撤退线路,林凡是不会冒然发起进攻的。

现在林凡想的是撤退路线,几个班长们想的是进攻道路。

他们上一回虹桥机场打得安逸,这一回还想要复制一个。

到了这个时候,林凡才明白:打鬼子!手下这些士兵们,打了鸡血一样嗷嗷的。

用他们自己的话说:打鬼子,只管杀,不管埋!

先跟李显确定了撤退路线,还是沿着今天来时的路回去。

理由:走过的路好走些,另外就是两个检查站的鬼子士气不高,如果不能够忽悠,直接硬闯也会容易得多。

定下了撤退路线,进攻的事情就非常容易的了。

林凡侦察的时候,已经发现了鬼子的炮兵阵地是没有榴弹炮、山炮这些的。

整个炮兵阵地上,全是高射炮,想来这些鬼子们设立阵地的时候,也已经考虑到了:

他们这个机场离军舰这么近,真有情况的时候,舰炮会教前来攻打的队伍分分钟做人。

没有威胁的炮兵阵地,林凡还是把它计划到攻打目标中,

只有一个理由,林凡不希望自己打得最嗨的时候,突然被这些高炮打在天空中的照明弹给暴露了。

再说了,那个炮兵阵地,不过是几枚炮弹的事情而已,

机场上的三十三架飞机,边上的十三辆油罐车和另一个方向堆放着的油桶这是今晚的第一目标。

第二目标就是守卫机场的那些鬼子们了。

无论林凡愿意不愿意,只要他这边的炮兵阵地开炮。

鬼子的搜索部队是一定会出发的,如果不把守护机场的那些鬼子打掉,他们可是会找上门来的。

这个任务李显代表着整个特种连的士兵们都非常愿意接受。

这一回林凡没有让李显负责了。

李显的任务是在战斗前就带着两个班的士兵,带着部份骡马队伍回头去。

给特种连待会撤退探路。

这两个班的士兵非常不好安排,整个特种连的士兵们,没有一个不是想要冲在第一线的。

亲手杀鬼子,这是多么光荣的事情!

好在林凡非常明主。

直接做了七根长短不一的小棍子,握在手里让八个班长抽,投到最短两根棍子的班长,跟着李显去探路。

这回刘老炮和甄胆小抽到了。

就这么愉快地决定了:二班和五班在李显的率领下先行离开,到最近的那个哨卡位置等候着。

如果真的遇到情况,他们还要负责突入重置接应队伍。

这一回林凡给四门迫击炮,每一门只留下了三十枚炮弹。

这些全是普通炮弹,他原本想要在这里用掉的毒气弹,终于还是决定暂时留下。

因为这里是江边,他怕使用的时候,北风乱吹,把毒气吹到自己这个方向就不好了。

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事情,林凡不做!

目录
新书推荐: 桃园风流小神医 我是唯一的玩家 九转归幽 斗罗V:我重生为蛇,多子多福很合理吧 雾色归京 全家一起穿六零 烟魂 我只会呦呦?一首冰雨震惊全世界 一间土坯房 永光纪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