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说话不要太老实 > 第一章:会说话体现的是一种素质(3)

第一章:会说话体现的是一种素质(3)(1/3)

目录

第一章:会说话体现的是一种素质(3)

5、聪明人以情理服人,老实人以气势服人

在社会中,我们与人交谈,很多时候都是在自我营销,将自己的才华和能力销售出去。

我们不要总是想着凭借自己的口才和辩驳将自己的道理说明白,有些时候要适当地从情上面出发,说些能够打动别人、感染别人的话。

一个人如果把道理说得太多,就有点木讷。

把事实摆得太多,就容易招来别人的反驳。

为此以情动人是一种润滑剂,如果你能让人在情感上和你产生共鸣,那么你和别人心理上的距离就拉近了很多。

人是有感情的,在交谈的过程中,你要学会针对别人感情的弱点,与别人产生共鸣,只有这样你的交谈才能产生最大的效果。

聪明人的故事:

1914年,章太炎被袁世凯幽禁在北京龙泉寺。

章非常气愤,宣布绝食。

章太炎绝食,震动四方。

第二天,他的几个著名入门弟子马寅初、吴承仕等去看望他。

从早到晚,弟子们劝他复食,章太炎躺在床上,两眼翻白,一味摇头。

这时,深知先生个性特点的吴承仕灵机一动,想起了三国故事,便说:“先生比祢衡如何?”

章太炎瞪了一眼说:“祢衡怎么能比我?”

吴承仕连忙道:“刘表当年要杀祢衡,自己不愿戴杀士之名,就指使黄祖下手。

现在,袁世凯比刘表高明多了,他不用劳驾黄祖这样的角色,叫先生自己杀自己!”

“什么话?”

章太炎一听,一骨碌翻身跳下床来。

弟子们一看情形,赶忙趁机拿出了荷包蛋等先生爱吃的食物,让他吃下去。

老实人的故事:

甲和乙总爱在一起争论,为了一点小事情常常争得面红耳赤,加上这两个人都喜欢摆一点小聪明死钻午角尖,总是谁也说服不了谁。

一天,甲问乙:“用铜铸成钟,用木头做成棒捶敲打铜钟,钟就会发出洪亮的声音。

你说这声响是由木头引起的呢,还是由铜引起的呢?”

乙想了想说:“这还用问吗?

当然是由铜引起的。”

甲说:“何以见得是铜引起的呢?”

乙说:“如果用木棰敲打墙壁,就不会有这铿锵的声响。

敲打铜钟就发出这洪亮的声响,可见这声响是由铜发出的。”

甲不同意乙的看法,他说:“我看不是铜引起的声响。”

乙问道:“那你又凭什么说不是铜引起的呢?”

甲说:“你看,如果用这木棰敲堆积着的铜钱,就听不到什么声响。

这铜钱不也是铜吗?

它怎么就不发出声响呢?”

乙反驳说:“那些铜钱堆积在一起,是实心的,当然没有声响。

钟是空的,这声音是从空心的器具中发出的。”

甲又不同意乙的说法,甲说:“如果用泥或木头做成钟,就不会发出声音来。

你还能说声音是从空心的器具中发出来的吗?”

……

甲和乙就这样没完没了地争个不休,到底声音是从哪里发出来的,他们终究也没理出个头绪来。

·用情理服人,不要以话压人

争论服不了人,但是情理可以服人。

在日常生活中,聪明人用情理服人,而不是用话压人。

用情理服人往往需要一些时间,因此必须学会生活中很多事情的冷处理。

在我们的生活中,常有太多的矛盾。

如夫妻不和、邻里不睦、同事不谐等,这时候,可以用“冷处理”的方法,把正在闪射的“火星”冷却。

“冷处理”是避免人际冲突的良方。

当对方情绪激动,或存心挑衅时,你与他针锋相对,只会使矛盾激化,造成难以收拾的局面。

不如冷静以对,使对方的情绪降温,就能避免一场纠纷。

广东某市人民法院调研科周强调研员在1999年依法执行一宗借款纠纷案时,遭到被执行人黄某的威胁:“你知道死字怎样写不?”

周强严正回击:“我们干的这一行,就不怕死。

你如果敢乱来,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

掷地有声的话语震慑了黄某。

见黄某嚣张气焰已被压下,周强又晓之以理,喻之以法,终于使黄某自愿以房产抵偿贷款。

“冷处理”不是不处理。

毋庸置疑,对各种不良倾向和错误行为,既不能姑息迁就、包庇护短,也不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而是在不违背原则的前提条件下,根据每个人在性格特点、承受能力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和问题发生的严重程度,灵活进行处理。

古时候有一位刺史,跟本州参军关系不好。

参军总想找机会给刺史一个难看。

有一天,刺史的家僮骑着马,匆匆从参军身边经过,没有下马请安。

这在当时是失礼的行为。

参军假装大怒,追上去,将家僮拉下马,用皮鞭一顿猛抽,打得皮开肉绽。

然后,他提着马鞭来见刺史,叙述经过后,说:“我打了您的家僮,请让我解职回家吧!”

这等于是给刺史将了一军:如果刺史不同意他解职,就输了一招;同意他解职,又有公报私仇之嫌,反而被他抓住把柄。

但这位刺史并非等闲之辈,他淡淡地说:“奴才见了官人不下马,打也可以,不打也可以;官人打了奴才,走也可以,不走也可以。”

参军不知所措。

走也不是,不走也不是。

他默思半晌,说不出一句话,只得躬身告退。

自此,他再也不敢找刺史的麻烦了。

“走也可以,不走也可以”,刺史对参军交来的棘手问题不明确表态,将决定权交给对方,等于反将一军。

这也是热问题冷处理的一种高明方法。

对一个良知未泯的人来说,做错事往往是一时糊涂。

如果对他的错误抓住不放,求全责备,他可能就会自暴自弃。

相反,给他一个改正错误的机会,他也可能痛改前非,下定做好人的决心。

三国时有个北海读书人叫王烈,他处事公道,善于化解邻里乡亲们的矛盾,在当地有很高的威望。

人们遇到什么事情都愿意告诉他,每次王烈都能以理服人,使矛盾双方心服口服。

有一次,一个行为不端的人偷了邻居一头牛。

当他拿到市场上正准备卖钱时,被牛的主人抓住了。

偷牛人觉得自己做了不光彩的事情,就连连向失主赔罪,并要求惩罚他。

失主原谅了他。

偷牛人最后说:“我一时糊涂,偷了你的牛,很是惭愧。

我发誓今后决不再干这种事了。

但我要求你不要将这事告诉王烈。”

偷牛的事情,过了几天还是传到王烈那里。

王烈听到偷牛人有悔改的决心,就买了一匹布,托邻居将布送给偷牛人。

有人不解地问王烈:“那个偷牛人,自己做了贼,很害怕让你知道,而你反而送一匹布给他,这是为什么呢?”

王烈回答说:“这个偷牛人,不愿意让我知道这件事,说明他有羞耻之心。

既然知道羞耻,就不难改邪归正。

我送布给他,是想激励他痛下决心,真正重新做人。”

一年后的某一天,一位老人挑着沉重的担子赶路,累得满头大汗,这时走过来一个人,帮他挑起担子直到家门口,老人十分感动,问他姓名。

那人说:“这点事情算不了什么。”

转身就离开了。

过了几天,那位挑担老人要送给朋友一把宝剑,走到半路时发现不小心将宝剑失落,他急急往回寻找。

远远看见一人,站在路旁,东张西望,老人正要询问,一看竟是上次帮助他挑担的那个人,手中拿着老人失落的宝剑。

还没等老人说话,那人就开口了:“这宝剑是你失落的吗?

我已在这里等候很久了。”

老人非常高兴,拉住那人的手说:“上次你帮我挑担,连姓名也没告诉我。

今天又拾到我的宝剑,又还给我,你真是个君子啊!你一定要告诉我你的姓名。

否则,我会心中不安的。”

那人见老人如此恳求,只好把姓名告诉他。

回到家后,老人找到王烈,将两件事都告诉了他。

王烈按照老人告诉的姓名,四处打听这人究竟是谁,一打听原来竟是那个偷过牛的人,他激动地说:“一个人受到感化之后,改恶从善的力量真是难以估量啊!”

如果真的想让一个人服气,就不用使用争论,而应该使用情理。

这样才能让对方心服口服,主动接受感化。

当然,以情说理,重要的是找准对方情感上的“突破口”。

就是说要抓住对方心理与情感上最易打动之处,将“情理”和对方的个性、处境、心思等因素紧密相连,申明利害,满足其最高情感价值需求,使之心动。

而且在说理过程中,还要善于适应对方情绪思路的变化,因势利导。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新书推荐: 登金阙吕颂梨秦晟小说全文免费阅读完整版 震惊,老祖宗也得上幼儿园 我死后,渣男抱着我的尸体哭红了眼 登金阙吕颂梨秦晟的小说全文免费阅读无弹窗 登金阙吕颂梨秦晟 登金阙 穿书真少爷,全家人都后悔了 火影:潜伏木叶,成为根部之王 重生七零,被糙汉老公宠到夜夜求饶 从九叔开始的旁门左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