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1980巴山猎耕记 > 第77章 你也想养狗?

第77章 你也想养狗?(1/2)

目录

陈安守在交口,只是简单布置,然后蹲守。

除了心里一直紧紧绷着,体力上没有高强度的消耗,几个人都没有出现任何伤情,事情还完成得比自己预估得要好得多,心里也是兴奋。

野猪肉质,肯定是还有花纹的猪崽最好,肉嫩,且腥臊味不大;其次是黄毛野猪,再是母猪和公猪。

他的预期,主要是两头黄毛野猪。

这两只百来斤的黄毛野猪比较容易对付,肉也好。

至于大的两头母猪和那头被套的公猪,哪怕这里地形非常有利,他也清楚,凭借三人手里的斧头和甩开脚丫子的追撵,换在开阔地方,其实是件挺危险的事儿。

在这里,也就是仗着地形比较有利才敢这么做,即使在这里,拦不住这些野猪,让它们跑掉,陈安也觉得正常。

但其实,他惦记的主要还是三只大的野猪。

野猪食性杂,几乎什么能吃的都吃,草木叶片,地下的植物根茎,包括蛇虫鼠蚁和一些小动物,统统不放过。

这其中就有很多有毒物和有药性的东西,造就了它们强大的近乎百毒不侵的肠胃,也让它们的猪肚变得很有价值。

越是大的野猪,猪肚越好。

也是最容易拿去换钱的。

能换钱才是王道。

当然,也要碰到识货的人才行。

至于大野猪的肉,他还真没太放在心上,主要是不好卖,不方便卖,现在也不值什么钱。

眼下,两只黄毛野猪搞定,大的野猪也能猎杀两头,已经是非常非常好的结果。

看着两个大口喘着气,上气不接下气的长辈,陈安忍不由微微一笑,两个平时看着普普通通的山民,在这场轰撵围猎中,表现得非常不错……越来越有意思了。

从陈子谦赶着他去赵昌富门上道歉那天开始,陈安就没少观察自己的老汉陈子谦和宏元康两人,觉得两人绝对是背后有故事的人。

他们的魄力和表现出的方方面面,在陈安看来,丝毫不输村里那几個领头的,但却能被赵昌富那种人刁难克扣……

他猜测,他们是故意要低调,也就对一些事情选择隐忍。

当然,也有可能是看在同一个村子的人的份上,正所谓抬头不见低头见,觉得事情不大懒得计较,选择了忍让。

但陈安觉得,后者的可能性太小,前者的可能性更大些。

他上辈子不关心这些事情,也懒得过问这些事情,不知道具体情况,陈子谦也从来没跟他说过,他甚至不知道两人当过背老二,在外边混过。

而这辈子,他昨天晚上才听宏元康提了一嘴,也听自家老汉说几年的时间,零零总总被赵昌富抹秤砣弄少了至少三十块钱。

三十块钱,听着不多,但这是什么年头?

城里普通工人一个月都只是二十多块,三十块不到的工资。

这钱值钱啊!

在这山村里,本来就很难赚到钱,再被这么克扣,是很难容忍的事情。

这些账,陈子谦有小本本记着,估计宏元康也有,两人是心知肚明的,明明是早有盘算。

只是上辈子,陈安却一直没有见两人对赵昌富有任何盘算,赵昌富一辈子混得悠然自得,甚至还混去了镇上,不然他儿子赵中玉也不敢那么嚣张。

而现在,两人却是在打赵昌富的主意了,而且还是当着他和宏山的面说的。

借着自己揍了赵中玉,赶着他登门道歉,联想到后来说的那些东西,陈安才知道,陈子谦有收拾赵昌富的打算,而且想把事情做得光明正大。

可陈安总觉得,陈子谦还是在想着隐藏什么。

他一通胡思乱想,越想越觉得陈子谦和宏元康两人背后藏着的事情不那么简单,越想越好奇。

至于宏元康所说的,一下打到四头野猪会引起轰动,和陈子谦的低调不同,陈安是求之不得。

作为活过一辈子的人,他太清楚声名的重要性。

事情一传,自然所有人都知道他也是个扛着枪能打猎的人,而且很有能耐,也就开始有了声名。

很少有人愿意招惹一个扛着枪的撵山人,这不仅仅是能不能分点野味吃那么简单,更是一种隐形的威慑。

而有了声名,说话办事,更有份量,更能引起重视。

有了大的声名,毫不夸张地说,甚至能当饭吃,能当钱花。

想到以后自己想做的那些事,要想好好发展,还真需要有个好声名,才会方便很多,他真不怕事情传出去。

这和杀了黑娃子秘而不宣,又是两码事,主要是不想给自己惹麻烦。

熊胆价值极高,免不了有人会动歪心思而选择铤而走险。

好在,目前为止,貌似吕明良和封正虎也没有说出去。

陈安没有催促三人,而是忙着才往火枪里装填好铁砂、火药。

等他们呼吸调均匀,脸色也恢复如常,在陈子谦和宏元康两人卷了旱烟抽过,休息得差不多了,陈安才起身顺着山沟左边的坡地往回走。

宏山他们知道陈安要去对付那头中套的野猪了,纷纷起身跟上。

往回走了百来米,陈安看到了一屁股跌坐在沟里的大野猪。

它后脚拖着的坑木,断过一截的那头卡在石头缝隙里,另一头卡在沟里一蓬灌木丛中,进退两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新书推荐: 这货不是炼金师 带着桃源空间重生2003 初一见月新书 掀桌!疯批反派只想做娇花 铿锵 剑道风华录 迟来深情比草贱我叛出家你哭啥 朱铭小说全本免费阅读 总裁,夫人又花你的钱养小鲜肉了 将门弃妇又震慑边关了宋惜惜战北望易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