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游竞技 >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 第335章 解缙的震惊

第335章 解缙的震惊(1/2)

目录

方孝孺来到泰宁县,一路也在观察本地的民情。

学问深厚,并不一定就是个合格的官吏。

执政能力如何,还要看辖区的治理情况。

他今日过来,除了想见一见笔友,还有个目的是考察对方为官的能力。

如果解缙有治政的能力,且态度端正,方孝孺准备拉他一把。

如果对方没有这方面的能力,或者心态不行,那以后双方的关系也就止于学术交流了。

进入泰宁县,第一印象就是很穷,这一点方孝孺已经习以为常。

苦寒之地不是说笑的。

除了几个贸易城市,整个辽东的经济情况都不理想。

现在还好,至少总体环境是太平的,以前动乱年代情况更惨。

虽然都是穷,但穷和穷还是不一样的。

方孝孺观察见到的每一個百姓,发现大家虽然保持警惕,但脸上的神情总体还是很平和的。

时不时还能看到,有百姓扛着皮货往城里走。

这说明当地的治安不错。

要搁以前,百姓很少有敢出行的,偶尔出来也是神情紧张。

运送皮货,那都是一群打手护着才行,否则走不远就会被抢。

东北的民风,就是这么剽悍。

现在百姓神情平和,三五个人就敢背着货进城,说明这里的治安非常稳定。

仅此一点就能看得出,本地的官吏是个能吏。

之后方孝孺又观察了其他方面的情况,总体而言还是不错的。

百姓提起县令,多是赞美之词。

看来解缙不是只懂治学不懂治国的腐儒。

不过有一点还是挺出乎他意料的,本以为解缙这样的饱学之士,会在辖区大力推广教育。

事实上并没有。

除了一座不大的县学,基本没有建别的书院。

这反而让方孝孺更加高看了他一眼“不错,是个务实之人。”

叶云流不解的道“老师为何如此说?兴文教有什么不对吗?”

方孝孺趁机教育道“兴文教自然没错,还是惠及一地万代的善政。”

“然而先贤有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读书是吃饱穿暖之后才会去考虑的事情。”

“辽东之地数百年动乱民不聊生,最需要的是恢复生产是填饱肚子。”

“此时兴文教,只会浪费民力和财力,事倍而功半。”

“解缙没有盲目的兴文教,恰恰是务实之举。”

叶云流恍然大悟,行礼道“弟子明白了,谢老师教导。”

方孝孺笑道“不过他毕竟是读书人,不可能什么都不做,所以建了县学。”

“将县学建好,就是种下了一颗种子。”

“待将来本地富足,文教自然就会兴起。”

“如果能教出一二人才,更会使本地受用无穷。”

本地出了有学问的人,那就能教出更多有学问的人,文风慢慢的就会变得浓厚。

南方的文风鼎盛,就是这么慢慢形成的。

方孝孺本以为解缙不是在县衙,就是在县学,结果两个地方都去了,还是没找到人。

不得已,只能找到一名官吏亮明了自己的身份。

他的大名还是很好使的,听说是大儒方孝孺前来拜访,那吏员非常激动。

然后就将解缙的去向告诉了他“县尊去城西的庄园,查看稻苗的长势去了。”

方孝孺好奇的道“哦,稻苗?能给我说说是怎么回事吗?”

那名吏员就将情况讲了一遍。

当年朝廷收复辽东,局势稍稍稳定之后,就下令在这里推广大豆和水稻种植。

这是陈景恪提出的建议。

大豆就不说了,重点是水稻。

推广的正是渤海稻。

只是因为数百年的动乱,渤海稻未能得到系统的培育。

种子非但没有得到改良反而退化了,目前的产量只有一石出头。

如果是两季稻,这个产量勉强还能说得过去。

可东北的气候一年只能种一季,这产量就不行了。

培育改良稻种就成了关键。

但在这个年代,改良稻种缺乏系统的技术。

只能采用两种办法。

一种是民间推广种植,靠百姓在实践中自发的改良。

说白了就是碰运气,运气好产量就提高了。

另一种就是在有条件的地方,人工改良稻种。

将全国各地的稻种拿过来进行育种,然后和渤海稻杂交培育。

期望能出现耐寒高产的新稻种。

这里所谓的杂交稻,并不是前世袁老他们的杂交技术,在古代这是不现实的。

古代的杂交育种技术非常原始,就是把不同种类的稻谷种植在一起,靠自然杂交。

然后挑选其中的优良植株留种,继续种植,直到其性状稳定下来。

得到的就是比较原始的杂交水稻。

此法效率自然很低,但也是没办法的办法。

宋朝时期就是靠着这种技术,把占城稻和本土南方水稻杂交,培育出了生长周期短口感好产量高的水稻。

这种水稻在中国广为种植,直到数百年后,袁老他们的杂交水稻出现才退出市场。

现在陈景恪就是希望复刻这个经验,培育出高产的东北水稻。

至于口感什么的,眼下并不在考虑范围内。

这种人工培育基地在辽东有七八处。

只是……怎么说呢,这里毕竟新收复不久人心不稳。

而且在这里种植水稻,需要在室内育苗,成本非常高。

即便如此,南方的稻种在这里也很难正常存活。

高昂的成本,让很多育种基地名存实亡。

泰宁县本没有培育基地,解缙上任后听说隔壁县有一个,且不被重视。

就去要了过来。

隔壁县令正拿这个烫手山芋头疼,得知有人愿意接手,就打包将技术员和稻种全都送了过来。

之后解缙专门拨出一块肥沃的土地,并找来数十名有经验的老农加入,一起研究稻种。

他本人也是每隔几天就亲自去查看情况。

得知此事,方孝孺对解缙就更加的满意了。

这不但是个务实之人,还是个有想法有行动力的人。

不论他是真的单纯为了良种,还是将其视为晋身的资本,都无所谓。

他能看出其中的价值,并支持去做,就已经证明了他的能力。

这才是最重要的。

拒绝了吏员去找回解缙的提议,问清试验田所在,方孝孺就带着叶云流赶了过去。

到了目的地,远远就看到一洼洼水田,里面生长着绿油油的稻苗。

每一块稻田里,都有几名老农在忙碌。

问清楚解缙所在,就径直走了上去。

解缙正在地里干活,听说有人拜访,也很是好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新书推荐: 国运:擂台我人族共主斩诸神 小农神医乡野逍遥陈二柱吴清羽 小村美色 高武:不怕阿姨三十岁,就怕阿姨会撩人 漫威:我成了雷神索尔的亲叔叔? 八零漂亮后妈有金矿 小村美色陈二柱吴清羽小说最新章节免费阅读 代嫁姻缘 穿越大秦,打造最强经济体 绣娘绝色
返回顶部